京圈第一人:王朔马未都是他小弟 捧红两名影帝(组图)

01

咱们熟知的京圈大佬们,一般就是马未都、王朔、赵宝刚、叶京、叶大鹰等等,但在海岩面前,他们基本是小弟一般的存在。

坊间曾有很多关于海岩的传闻,香艳激情的故事也一段接一段,具体是真是假,咱们实在不好枉下断论,姑且听听就得了。

不过在80年代,海岩的小说和影视剧绝对是一个时代的代表。

他本人不但是作家,还是企业家和导演,生活阅历丰富,个人魅力十足,就算男男女女们主动对其投怀送抱,也是稀松平常之事。

海岩,本名侣海岩,1954年出生于北京。

他的祖父吕鹏早年投身革命,祖母廖苓顽更是从事地下工作多年,因为害怕被报复,海岩的父亲才改姓为“侣”,名侣朋。

侣朋自16岁起就奔赴延安工作,在延安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剧和话剧,甚至受到过毛爷爷的接见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侣朋曾在中央歌舞剧院和文化部等文艺部门任职,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,挺牛的。

海岩的家庭背景可以追溯到祖父母一辈儿,比马未都、王朔等人的要更强。马未都和王朔家都是到他父亲那一辈才投身革命,随后才留在北京成为大院儿中的一员。

这帮大院儿子弟在当年的北京城是很特殊的存在,既能贫嘴耍流氓,关键时刻也能明辨大是大非,守住自身的江湖道义。

海岩也如马未都等人一样,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,只念到四年级就再也没有上过学,一直在江湖上混。

说实话,这帮人够牛X的,学历都不高,却能写得了书、鉴得了宝、侃得了大山、拍得了砖,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孩子,你不服都不行。

02

1969年,海岩的父母离异,15岁的海岩就想离开家独自生活。

再加之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,他就应征入伍成了一名航空兵,一当就是六年。

1975年,海岩退伍之后被安置到北京公安局劳改局,当了一名警察,在此期间,他曾做过狱警、便衣、护卫等多个工种。

后来,他的《便衣警察》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而创作的。

80年代初,海岩依旧安稳地上着自己的班。每天上班路上,他都会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,遂动了写小说的念头。

他的第一部小说《便衣警察》,整整写了两年,直到1985年才结束。

不过此时,海岩已经被调到了公安系统下的大昆仑饭店, 这里是国内首家合资的五星级饭店,算得上一次很大的改革。

80年代中期,国内风向变化飞快,改革春风吹进门,全国人面都精神。就连全国人民的事业也有了质的飞跃,昆仑大饭店很快被上海锦江集团接手,海岩也跟随到了这里就职。

此时,海岩就有了三重身份,作家、体制内员工和企业家。

后来,海岩更是打破了“作家做生意必赔”的流言,逐步做成了锦江集团北方片区的最高领导。

用现在的话说,海岩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,名誉、地位、财富、身份,样样具备。

1987年,海岩的《便衣警察》被改编成了12集电视连续剧。在精神财富匮乏,影视剧资源还不多的年代,《便衣警察》一播出就缔造了收视奇迹。

这部剧捧红了胡亚捷和宋春丽,也捧红了刘欢,当年他的一曲《少年壮志不言愁》真是火到大人小孩都会唱,就如现在的《小苹果》一般。

海岩剧已经走红的年代,马未都还在《青年文学》当编辑,王朔刚发表了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》,事业刚刚起步。

当时北京的文学圈不大,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熟人,而且他们几个都是大院儿子弟,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。

只要他们凑到一起,绝对悬河滔滔、欲罢不能,皇城根下老爷们儿的大气和洞察机智,在他们几个身上能得到最好的体现。

1988年,王朔和刘毅然、吴滨等人正在北影厂的招待所修改剧本,闲来无事时就凑一起侃大山,决定成立一个“作家抱团取暖机构”。

随后,王朔又找来了作家中的大哥大海岩和马未都,十几个作家一拍即合,成立了“海马影视创作中心”。

这个国内最早的文学创作室,还曾囊括了莫言、苏童、史铁生等早期的一批作家。

在当年文学作品价格超低的时代背景下,“海马影视创作室”还将《渴望》卖上了高价,创下了国内文学作品以“质量论价格”的先河。

随后,梁左、郑晓龙、冯小刚等人纷纷加入了此机构,不过此时的冯小刚仅仅算得上是边缘人物,身份是郑晓龙身边的美工,王朔身边的小弟,还没有被大佬们认可。

直到1989年,在郑晓龙的带头下,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准备打造时,王朔以“如果不让冯小刚做编剧,我就退出”为要挟,成功将冯小刚带到了编剧的行列。

插一嘴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创作背景,当时郑晓龙召集了十几个人在北京友谊宾馆“侃片子”,一帮人就想弄一个室内情景剧。

当时有人提议写工人,马上遭到了否决,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绝对是社会的中流坻柱,如果调侃他们必然会引起社会不满,随后放弃。

又有人提议写农民,也马上遭到了否决,农民兄弟也是地位至上的,不能轻易调侃。

最后,几个编辑一合计,别人都不能轻易调侃,那就调侃自己呗,于是就把编辑部的笑料搬上了大荧幕,没想到火到了天边,成为一代人的记忆。

03

“海马影视创作中心”成立之后,王朔任会长,海岩任副会长,马未都则是后勤部长,后来更是成为拉投资人的重要人物。

相比其他作家来说,马未都“马爷”自带一种洞察先机的智慧,在他身上透着一种其他人没有的精气神儿和江湖豪侠之气,三教九流、五行八作,马爷都能给你侃得上天入地,这是一种传统社会积淀下的智慧,是从书上学不到的。

随后,在海马影视创作室的带领下,这些作家和导演们,先后创作了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、《爱你没商量》、《海马歌舞厅》等多部火爆的影视剧,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。

看过《海马歌舞厅》的人如果仔细观察,会发现很多现在的大腕儿都曾参与过这部剧的演出。梁天、李诚儒、杨震、于谦等等,都曾在这部剧中出现过。

哥几个在影视剧上一直合作得很愉快,后来还真开了一家叫“海马歌舞厅”的舞厅。可惜,作家做生意根本赚不到钱的流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印证,最后以关门而告终。

其实,海马歌舞厅倒闭和这哥几个的大方有很大的关系,一是哥几个时常自己带人去玩儿,大手一挥“免单”!二个是哥几个都将精力放到了影视创作上,没人好好经营,就倒闭了。

海马歌舞厅倒闭之后,哥几个就不再想做生意的事儿了,安心做起了影视剧。

唯有海岩和梁天投身生意场,做得风生水起,有声有色。

90年代初,海岩在笔耕不辍的同时,还将昆仑饭店掌管得风生水起,效益很好。

在那个年代,海岩属于西装革履的稀有物种,谁见了都得喊声“侣总”。

因为有海岩在昆仑饭店做一把手,马未都、王朔他们经常拉帮结伙去昆仑饭店蹭吃蹭喝。

每次马未都和王朔几个去昆仑饭店,一进门就喊:“哎呦喂,侣总,您今儿吃了没?”

海岩一看他们来,一听他们那意思就明白了,不用哥几个再开口马上就安排一桌酒菜,提前和服务员说好签他的单,就忙去了。

酒饱饭足之后,这几个厚脸皮的家伙还不过瘾,又跑去昆仑饭店的游泳池游泳去。整个游泳池来来回回就他们几个,连根儿女人的毛都看不着,几个大老爷们兴趣索然,只好聚集在泳池边儿上侃剧本,顺带侃侃女人过过嘴瘾。

几个闲散的作家整天在昆仑饭店神侃时,海岩是不会参与的,因为他太忙了。

白天需要在昆仑饭店处理工作,晚上回家还需要赶稿子,有时候灵感来了,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。

那几年,海岩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然后早上照常去上班。

据不完全统计,那几年,他一共创作了800多万字的小说,比一些混着玩儿的职业作家还要勤奋。

随后,海岩的《死于青春》也出版了,首版的所有稿酬他全部捐赠给了“希望工程救灾助学行动”,是国内较早一批做慈善的人。

后来,《警察本色》、《一场风花雪月的事》、《永不瞑目》、《玉观音》、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》等先后播出,部部都是精品。

04

当时的海岩剧几乎是“红”的代名词,如果谁能成为“岩男郎”“岩女郎”,那就等于和走红挂上了钩。

那时候,大家揭破了头想去演海岩剧,只是海岩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,所有的演员都需要他亲自过目,只有他点头了才行。

这里插一点谣言,有人曾爆料说,海岩对男演员非常感兴趣,还曾爆出过双性恋的新闻,不知真假,姑且当瓜吃吧。

1995年,在海岩事业的最鼎盛期,他妻子就和他办了离婚,移居海外。

有钱人嘛,玩一玩也正常。老婆移居海外嘛,真离假离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问啊。反正很多有钱人的家属都纷纷去了国外,老百姓听听就得,不必深究。

离婚之后,海岩的事业正式开始起步,渐渐到达了最鼎盛时期。

随后,赵宝刚导演的《一场风花雪月的事》播出,捧红了徐静蕾、姜武、丁志诚等人。

此时的徐静蕾恰好是王朔的女朋友,而赵宝刚是王朔的铁磁,海岩是他大哥,关系如此亲密,启用徐静蕾也算理所当然。

徐静蕾也是凭借这部剧在影视圈开始崭露头角,成为新生代的大才女。

《永不瞑目》则捧红了陆毅、苏瑾、袁立、尤勇等人,成为当年的最热电视剧,大街小巷无人不看,堪称经典之作。

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》捧红了刘烨、印小天、于娜等人,虐心的剧情赚了无数人的眼泪。

海岩剧在整个90年代和新世纪之初,绝对是造星的代表,无人可比。

《玉观音》则捧红了孙俪、何润东、佟大为等人,包括后来的《一米阳光》也是由孙俪和何润东等人主演,也曾成为当时的收视宠儿。

海岩的所有影视剧在早期基本都是“海润出品”,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广告公司,后来成了海岩的主要出品公司,风靡一时。

这家公司唯一的弊端就是只注重影视剧制作,没注重艺人管理,所以在后来才被狠狠打了脸。

海润的老总叫刘燕铭,对管理艺人不太感冒。徐静蕾最走红的时候,国内的经纪公司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,所以经常会有艺人和经纪公司打官司解约,刘燕铭觉得麻烦,就不爱弄这个。

海岩曾多次提议说:“咱们捧红的演员,你再放走,太可惜了,还是应该成立自己的经纪公司。”

但刘燕铭压根没放心上,因为他觉得出影视剧就够赚钱了,没必要再去弄那个。

这就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影视剧现状,新人多,片酬低,没有IP和流量之说,只要影视剧制作的好,完全不必担心演员的问题。

后来,陆毅因为《永不瞑目》而走红,成为全国知名的一线男星,刘燕铭也没想过和他签约。

不久之后,海润的新剧投入拍摄,想继续找陆毅来演。可惜,这时候的陆毅已经被其他经纪公司签走了,片酬高的一批,才给了刘燕铭一个教训。

自此之后,海润才正式成立了影视制作公司,只要是海岩剧的主演,都必须签到海润,不然不给角色。

后来的孙俪、于娜、何润东、印小天等人,全部被签到了海润。

刘烨也是答应了前公司合约到期后再签到海润,才拿到了《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》中的角色。

可惜,海润开始有这个觉悟时,海岩剧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
随后的《河流如血》、《舞者》、《五星大饭店》等剧,均未再创昔日之辉煌,也再未造就出家喻户晓的明星。

当年的周一围、张俊宁等男星,随后都渐渐没落了。周一围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走红的,不过以现在的状态看,离“糊”也不远了。

虽然很多人夸奖他的演技,但是我本人却不太喜欢,感觉有点儿用力过度。看他的日常采访,也感觉太假、太装、太做作,对他毫无好感。

05

2007年之后,海岩剧逐渐没落,海岩也就逐渐封笔。

有人曾说他已“江郎才尽”,也有人说他早就赚够了钱,所以才在影视剧的鼎盛时期全身而退。

从这个层面来说,海岩是难得的聪明人,在他们那个圈子,除了他也就马未都还有这个觉悟。

他们都在人生的鼎盛时期收手,将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文学事业,独留给世人潇洒的传说,久久流传。

随后,海岩也在马未都的引路下,专心搞起了收藏。

当时海岩看着马未都整天捯饬古董那个兴奋劲儿,羡慕的不行,古物件儿就像给马未都的生命注入了灵魂,让他活的精神焕发。

再加之作为昆仑饭店的一把手,他也经常看到饭店内有拍卖会举行,没事儿他就去溜达溜达,渐渐就品出了一点味道。

有人曾说,马未都和海岩都是作家中难得的聪明人,也保持着难得的清醒。他们始终保持住了初心,找到了灵魂之所依,是真正的大智慧之人。

其实说白了,还是因为他们手上当时有闲钱,影视行业早已被他们玩儿透了,寻找新的玩儿法就成了他们的首要目标。

不料,玩儿着玩儿着,他们就玩儿出了门道,爱得不要不要的。

马爷在收藏上主要针对瓷器,收藏的都是小物件。而海岩则专门针对大物件,专收藏黄花梨和紫檀类的家具。

自90年代中期到2014年,海岩先后收藏了800多件藏品。

术业有专攻,20年的浸润,海岩渐渐成了这方面的行家,还出版了一本《姚黄魏紫俱零凋——红木家具古今谈》的书,专门讲解收藏和投资。

文化人就是牛X,玩儿着玩儿着,不但能把钱赚喽,还能出本书供后人品评,一般人根本比不了。

后来,海岩遵从著名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的心愿,不再让明清家具单独展出,个人出资、出收藏品,在多位收藏家的指点下,建了一座私人古典黄花梨家具艺术馆,叫“榈园”。

第一次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来展示明清家具,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和品味。

王刚和马未都都曾数次参观过海岩的收藏,对他收藏地家具更是爱到不行。

王刚说:“看到之后直接想住到那儿。”

马未都说:“看到他的收藏,能体会到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,既能感知到达官贵人的生活状态,也能让农民的生活在眼前变得具体而清晰,这是任何行业所无法取代的。”

海岩还不止在这些方面牛X,在室内设计上,他也颇有个人见地,昆仑饭店的很多设计都出自他之手。

06

海岩曾有过一次婚姻,生了一个儿子叫侣萧,前几年大火的《太子妃升职记》就是他拍的。

侣萧在早期曾出演过多部海岩剧,颜值也不错,只是在2003年时,和海岩去马尔代夫旅行,被无知害的差点毁容。

为了要晒成古天乐那种古铜色皮肤,他在海边整整晒了一天,结果脸部被严重灼伤,医生鉴定成了“一级灼伤”。无奈之下,只有去整容,谁料整容失败,整个左脸严重变形。

容貌对一个演员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,侣萧极度绝望之下甚至想过自杀,后来为了祛除霉运,改名为侣皓喆,再后来又改为侣皓吉吉。

不过,侣皓吉吉也挺厉害,除了演员之外还做了导演,同时在摄影和设计方面也颇有建树。

只是想超越他爹海岩,这辈子基本不可能了,毕竟时代背景不同,注定了走的路和碰到的机遇也不同。

就如马未都所说,人活着有三层境界,先是满足物质需求,然后是满足精神生活,最后才是灵魂追求。

对海岩和马未都来说,他们在人生的前半段早早就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得满足,剩下的就是灵魂追求了。

人活成他们这样,值了。

推荐阅读